校飞顺利结束,试飞紧张准备,航线有序开辟……新年伊始,芜湖宣州机场为2021年一季度通航目标摁下倒计时。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这双挥动在芜湖和宣城间的腾飞之翼,历经十年谋划建设,终于豪迈展开。两市700多万人民的蓝天梦,由此一朝成真。
抢抓先机
芜湖,为什么要建民航机场?
“随着改革开放深入,芜湖人走出去、请进来的需求增加得很快,城市对于发展航空运输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。”时任市发改委综合交通科科长、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苏传宝说,“十一五”后,我市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巩固,与国内主要经济体的联系程度日益加深。然而,在综合交通五大运输方式中,航空运输一直是芜湖的“短腿”。当时,芜湖建民航机场,至少有三点需要。
一是枢纽建设需要。芜湖在长三角承东启西、联南接北。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,建机场,是完善区域机场网络,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必然趋势。
二是把握机遇需要。芜湖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。发展航空运输,才能更好把握中部崛起战略机遇、长三角合作机遇、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机遇。
三是协同发展必要。芜宣市域相接,中心城直线距离仅57公里,两市合建机场可以扩大服务半径,增加旅客流量,带动皖南地区经济发展。
“总的来说,我市机场建设高瞻远瞩,动意很早。虽然经历过众说纷纭的阶段,但从2011年前后,相关部门意见逐渐统一——不仅条件具备,而且刻不容缓,否则就会丧失机遇。”苏传宝说,芜湖不靠海、不沿边,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得益于创新和开放。这既依赖通江达海的芜湖港,也呼唤拉近与世界距离的“天路”。所以,抢抓日益紧张的空域资源,就是抢抓发展先机。
事实上,芜湖新建民航机场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。
我市最早于20世纪 30 年代就开通过飞往上海和武汉的民航班机。改革开放后,芜湖湾里机场1993 年和 1996 年分别开通了芜湖至北京和佛山的联航航班,直至2002 年停航。
十年磨剑
“十年磨剑,来之不易!”回望芜宣机场的规划历程,时任市发改委副主任、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耀辉这样感叹。他说,在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中,机场项目技术难度最大、审批级别最高、协调要素最多。
2008年前后,芜湖民航机场被列入《“十一五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和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》。紧张的前期工作随后拉开大幕。2012 年,新建机场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支持。同年,芜湖成立机场办,芜湖和宣城就共建机场达成共识,机场启动建设选址。
选址的复杂程度,难以想象。
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,根据空域条件、周边机场布局、城市总体规划,我市初选了10个场址。然后,还要分析遴选初选场址的建设条件,提出预选场址。分析内容包括净空、地质、气象、水文、生态环境、电磁影响等数十个方面。
这是一轮接一轮科学论证的过程,需要大量现场踏勘和图上作业,不能轻视任何细微条件。比如南陵县一处场址条件优良,因处圩区,被否决。选址还要为城市发展留有空间。比如避开城市规划中心区、发展轴线和发展带,进近航线不过城区上空等。
2014年,小庄场址、红杨场址和平铺桥场址被确定作为预选场址。在进一步比选工程技术及经济因素等条件后,位于湾沚区(原芜湖县)境内的小庄场址最终成为首选。
正是一批推进者呕心沥血、披星戴月,梦想才一步一个脚印走进现实:
2015年,国家民航局同意小庄场址;2016年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新建;2017年,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;2018年,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批复机场总体规划;同年10月,机场飞行区场道工程开工。
经过两年紧张建设,2020年,芜宣机场如期完成“建起来”“飞起来”的目标:通过竣工验收,完成校验飞行。
飞得更远